今年暑期,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开展。活动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全校共组建了741支“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累计近15000人次,在确保安全、就近就便原则的情况下,开展了助力“希望小屋”爱心项目建设、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等8个专项的社会实践活动。
打造网上智慧“云”课堂,助力复工复产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学校严格按照团中央、学校党委和团省委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三下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求,不断探索创新社会实践新形式、新载体,积极尝试“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师生采取“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等网络形式开展工作,大力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先后开展大学生“云实践”创新沙龙、“云课堂”系列培训等近10场次,参与人数近3000人,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投身社会实践、助力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暑假期间,生命科学学院“青鸟”志愿服务队和“微光炬火”社会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线上科普活动,面向青岛、潍坊、日照、临沂等地初中学生开设“科普小课堂”,通过直播授课、制作科普微视频、H5页面等形式开展疫情防控、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科普活动,吸引了近千名中学生参与互动。教育学部青春调研先锋队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调研,用视频、宣传单在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引导大学生传递网络正能量;学部“疫路同星”未来生活探索服务队还在泰安市实验学校设立了“未来生活”教育实践基地。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青年”社会实践团队采用云参观及线下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研红色威海,通过VR技术、图片及视频资料参观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心小屋”实践团队与山东三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通过线上联络、线下辅导的方式免费对员工子女进行学业辅导。


历史文化学院新冠记“疫”社会实践小队,采用线上“云组队”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用笔和镜头记录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城市民众心态变化,感受党和国家在做好疫情防控、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保障。外国语学院“黔行红色公益联盟”暑期实践队赴贵州兴义市开展了义务支教,并通过电商直播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对布依轧染、当地自制茶进行热卖。商学院同学积极响应“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号召,搜集、整理、分析疫情相关资料,立足疫情期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了抗疫志愿宣传、分享系列活动。

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团委与共青团菏泽市委继续合作开展“小荷学堂·云端筑梦”志愿服务项目,为菏泽的留守儿童提供线上课业辅导。在前期学校“万名干部‘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攻坚行动”工作组帮扶单位———玉皇山社区建立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面对接辖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开展“课业云辅导”,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希望小屋”项目落地落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希望工程重要寄语精神,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联在全省发起“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帮助青少年更好成长。

7月31日,我校与阳谷县深化校地合作交流座谈会暨共建“希望小屋”志愿服务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阳谷举行,标志着我校首批援建的“希望小屋”正式落成投入使用。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AI智师教育”项目向阳谷县“希望小屋”项目赠送AI智慧学习空间一套。双方就“希望小屋”后续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对接。针对该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团委将推出“陪你长大”贫困儿童关爱计划,采用“一对一”结对子形式对“希望小屋”受助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亲情陪伴、心理辅导等全方位的成长帮扶,精准对接受助儿童。7月,体育学院“接力棒”党团骨干培训班大学生志愿者在阳谷县西湖镇大刘村开展“阳光学堂”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并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体育器械,为包括多名“希望小屋”受助同学在内的近百名儿童举行夏令营,开展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等在内的课业辅导和志愿服务活动。

“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实施以来,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组织动员力,坚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凸显师生主体地位,将推进“希望小屋”项目与发挥师生主动性相结合;二是强化团的育人属性,将推进“希望小屋”项目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相结合;三是注重发挥校友作用,将推进“希望小屋”项目与加强校友联络、做好校地共建相结合。目前,初步构建了校院协同、校地联动、校友支持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山师附中、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商学院等单位和学院大力支持下,学校累计认捐和在建“希望小屋”12间,直接捐助金额近4万元。
谁不说咱家乡美,爱我山东在行动
为传递青春正能量,展现山东发展成果,山东省委宣传部、团山东省委在全省组织开展“我爱山东,我为家乡代言”主题活动。我校共青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微博线上#爱我山东#互动活动话题阅读量达10万余次,抖音平台推出“这!才是山东”系列视频,播放总量达14w+,微信平台策划“爱我山东”系列推送受到团员青年热情追捧。同时,学校团委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和“青鸟计划”暑期实践等专项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公益实践、社区报到、兼职锻炼等活动,掀起了山师学子“谁不说咱家乡美,爱我山东在行动”的舆论热潮。
暑假期间,受济南市侨联委托,我校团委协调文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15位青年志愿者开展了《济南新侨创新创业故事》采编工作。同学们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以线上采访的方式与新侨人士进行沟通。同时,为全面展现山东抗疫医护人员风采,新闻与传媒学院“抗疫先锋”采访拍摄团队来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纪实片制作等形式为疫情防控宣传助力。


经济学院“青鸟计划”返家乡活动小队等7支社会实践服务队积极投身“返家乡”专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家乡实地调研走访,发挥专业优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商学院赴济南文创调研宣传队关注济南、宣传山东,实地感受济南的文创魅力,并撰写调研报告,对相关文创企业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地理与环境学院“传统曲阜,礼仪之邦”实践团队走进孔孟之乡曲阜,了解曲阜的人文发展情况,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回馈家乡。
聚焦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为引导青年大学生关注国计民生、聚焦乡村振兴,围绕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一主题,从2018年起,学校专门推出“乡村振兴齐鲁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调研时代担当实践队、“青春爱国情,实践报国行”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分别在烟台、青岛、淄博、泰安等地展开调研,选取社区、乡村、企业等,实地了解乡村振兴情况,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建立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学校第三届“青年先锋锻造计划”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组建网上网下社会实践小队,就地摊经济、综合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走访所在地区的地摊点,调研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分析工商等部门对地摊摊主的服务及帮扶等多方问题,了解地摊经济发展实况,并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建议。法学院两支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潍坊、济南、东营、临沂、滨州、菏泽等地开展实践调研和问卷调查,进行普法宣传,助力乡村振兴。经济学院fresher调研队和“脚踏实地”调研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分赴宁夏、河南和山东3省,调研疫情防控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与环境学院师生分赴青岛、济南、日照、潍坊、烟台、淄博6地市开展调研考察,积极宣传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号召大家创造美好生态环境。教育学部童行公益实践队兵分四路,在济南商河、德州禹城、东营和云南山冲开展支教服务和乡村振兴调研,就合理利用乡村社区空闲空间进行农村儿童素质教育形成调研报告。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就烟台果鲜一站式体验中心为调研样本开展考察,就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烟台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调研。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如何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山东师大学子以实际行动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原文链接】http://www.qlshx.sdnu.edu.cn/info/10442/120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