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校团委、历史文化学院团委联合主办,长清团区委、长清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协办的第34届“师大之春”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之“师韵传承,非遗新风”非遗文化节在长清湖校区天颐广场隆重举行。长清团区委书记李艳艳、长清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负责人房丽、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刘新生、党委副书记鲁法军,校团委副书记刘一帆、历史文化学院团委书记董欣及各年级辅导员老师莅临现场参观指导。本次“非遗文化节”创设沉浸式体验集市,邀请十余项非遗技艺走进校园,与千余名师生共赴这场非遗与青春的对话。
技艺纷呈展匠心 校地携手育传承
活动在长清团区委、长清区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邀请济南市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聚一堂。其中包括仅产于长清区,屡获国家级文化艺术大奖的木鱼石工艺品,山东省剪纸艺术家、长清蛋雕技艺传承人、修复文物与瓷器的锔瓷匠人“小马哥”,还有百年老字号吉庆源糕点、葫芦雕刻、木版花笺、木版年画、中医推拿、泥塑制作、猜灯谜、绘纸鸢、百福图等摊位,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摊位现场将新闻报道和图片中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呈现给学生们,热闹非凡。长清团区委书记李艳艳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更体现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希望校地持续深化合作,让非遗技艺在青年手中焕发时代光彩。


非遗技艺焕新彩 青春创意映初心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木版年画摊位前,棕刷轻拓间“一印一乾坤”的匠心跃然纸上;红纸银剪翻飞,连枝牡丹绽放“师大之春”的蓬勃气象。千盏灯笼悬谜题,历史典故与庆生元素巧妙相融。蛋壳雕刻薄如蝉翼,刻刀轻琢中传统技艺碰撞青春巧思。同学们在各个摊位前排起了长龙,跃跃欲试。此刻非遗技艺化身新潮手作焕发勃勃生机。活动累计吸引师生两千余人次踊跃参与,单日互动作品逾千件。
活动期间,汉服社与舞蹈队联袂献上汉服走秀等表演节目。马面裙衣袂翩跹,模特举手投足尽显千年风雅;滚灯舞步伐灵动,传统舞蹈与现代编创相得益彰。展演队伍穿梭于非遗摊位间,形成“移步换景”的文化长廊,引得师生纷纷驻足拍摄。


史学青年担使命 文化薪火永相传
“以非遗技艺为母校庆生,我们触摸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明传承的使命感。”参与木版花笺创作的学生感慨道。当朱红墨彩拓印在宣纸上,一幅由学生亲手制作的木版花笺成为母校生日别致的礼物。这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青年与千年文明的对话。历史文化学院团委书记董欣表示,学院将持续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以专业素养守护文化根脉。“非遗进校园”不是简单的体验,而是引导学生用史学视角解读技艺背后的社会、民俗等文化语境。青年是非遗创新的生力军,此次活动为“校地协同育人”提供了范例,期待更多青年以创新之力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当非遗技艺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在青年手中绽放新生,这场传统与青春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山师大七十五华诞注入文化厚度,更彰显了大学校园“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育人理念。从“知道”到“懂得”,从“旁观”到“担当”,非遗正成为青年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正如活跃在集市现场的青年学子们立下的誓言——“让非遗活在当下”,新时代史学青年正以躬身实践,让千年文明在时代脉搏中永续传承。

供稿审核人:董欣
编辑人:马靖翔 魏丫茹
原文链接:http://www.history.sdnu.edu.cn/info/1054/13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