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促使大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25年暑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23支实践团队,300余名师生分别赴山东济南、淄博、菏泽及江苏苏州、陕西宝鸡等二十余个省市地区,围绕红色血脉、家风传承、法治建设、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等多个主题,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凭以青春的切实行动彰显时代赋予的担当,交出了一份“在实践教育中深化认知、于躬行磨砺中增长才干、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优异答卷。
一、以初心赓续红色根脉,传承地名文化薪火
青年群体作为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在创新性表达与时代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精心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历史街巷与文化名镇开展系统化实践探索,提升了青年群体对红色地名文化的认知深度与情感共鸣。
“管”护银龄实践队同步开展“红色文化+地名文化”专题实践,深入惠民县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与千年古城的历史文脉。在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队员系统梳理渤海党政军民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历程——在“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沉浸式情景教育中,“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渤海精神具象化。在千年古镇李庄,队员实地考察绳网产业与地名文化的融合实践:从绳网展厅的传统工艺到现代化转型案例,见证古镇在保留文化底蕴中焕发的新活力。详细了解当地以“电商+文旅”模式融合孙武文化、黄河元素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的具体做法。此次调研既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地域文化活化积累了实践样本,也为探索“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提供了参考。



二、以家风传承厚植廉洁根基,以文化浸润培育清风正气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院组织多支团队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训,通过实地调研、文化讲座、社区宣讲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学子对家风文化的认知。
垂虹传馨实践队以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为核心,通过VR全景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故事,系统梳理了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传统。团队成员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还组织了多场座谈会与个案访谈,形成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调研报告,并通过社区宣讲、主题讲座等形式,有效传播了红色家风文化。新时代优良家风传承与基层善治联动研究实践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开展调研,深入挖掘了当地独特的红色家风和垦荒家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地方家风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清风齐韵家国同行实践队在山东淄博实地探访了蒲松龄故居、焦裕禄纪念馆等文化遗址,深入挖掘“赤诚报国”“艰苦朴素”等红色家风内涵。团队通过访谈后人、收集史料,系统梳理了淄博地区的红色家风文化形态,并以年轻人的视角进行现代解读,增强了红色家风的时代感染力。睦风寻迹实践队赴淄博周村,通过探访周村古商城、一马三司令纪念馆、全国文明社区东塘社区等地,深入挖掘“诚信经营”“毁家纾难、保家卫国”等传统家风与红色家风。团队与当地老兵、非遗传承人等进行深入交流,整理了大量访谈实录与调研笔记,制作了场景化短视频,为红色家风的传承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三、以法治建设为基,赓续基层治理创新薪火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推进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学院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和基层治理调研,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筑基·法治同行实践队以“法治中国青春行”为号召,深入基层社区、乡村开展普法宣传与法律援助。团队构建了“四位一体”实施体系,通过国家级协调中心锚定战略方向,区域枢纽中心实现跨域协同,地方服务基地建立“法治驿站”,基层创新工坊组建“移动服务站”,形成立体高效的服务网络。创新推出“智慧社区积分”系统,引导居民通过参与普法活动兑换生活物资,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参与度。同时,团队针对老年人防骗、未成年人保护等热点问题,编制适老化防骗手册,开展“非遗+法治”文化角活动,以剪纸、茶艺等传统文化形式传播法治故事,实现法治宣传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河和与共·运脉数兴实践队在德州市德工文创园和小森文旅等地,聚焦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中的法律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深入交流,梳理非遗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规范等法律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咨询,帮助非遗传承人增强法律意识,护航非遗文化传承。乡村垃圾分类治理实践队在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开展“居民自治+智能赋能”垃圾分类调研。团队通过走访老旧小区、先进社区,发现垃圾分类存在居民参与度低、督导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此,团队提出“硬件升级+软件提升”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推动社区引进“封闭式智能垃圾箱”等设备,提升分类便利性;另一方面借鉴“居民自治”经验,建立“楼道长+志愿者”督导队伍,通过积分奖励、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该模式为乡村垃圾分类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方案。

四、以公益服务为楫,赓续弱势群体关怀长河,凝聚社会温暖力量
公益服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关怀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院精心组织学生实践队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爱。
星光助残实践队聚焦残障群体实际需求,开展基础生活帮扶、技能赋能和精神关怀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感。暖光筑梦·益路同行实践队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课业辅导、文化传承和健康科普等服务,传递了爱心和正能量。情系乡野,志愿同行实践队在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糙甸村开展乡村综合志愿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陪伴和健康宣讲,为乡村儿童开设安全课堂和趣味课程,助力乡村振兴。“管”护银龄实践队团队赴惠民县考察当地“四维联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实践,通过走访“县级指导中心—区域服务中心—社区站点”三级网络,探索养老服务圈全覆盖模式破解农村养老资源分散难题的实际价值,了解了“医养五床联动”机制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的具体路径。此次调研完整记录调研过程与核心成果,共形成报告近10万字,360余份访谈报告,回收问卷近1200份,为研究提供了扎实数据支撑。一老一小实践队通过挨家走访、蹲点观察、发放问卷,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温度。基于调研,实践队提出了一套“嵌入式”的解决方案:在社区闲置空间里“种”下日间照料站和托育点,让服务半径缩短到 500 米;用“银龄助托”把健康低龄老人变成托育的好帮手;联动医院、高校,让医生、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把专业服务送到家门口;通过智能手环、健康监测和数字化沟通平台,让关怀“看得见、摸得着”。另有多支团队通过“青鸟计划”平台,在社区服务中心、人社局等单位开展实习活动,为青少年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和成长陪伴等服务,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学院“知行合一、服务社会”育人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从红色地标的深度探访中赓续精神血脉,于地名文化的挖掘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从家风故事的浸润传播中筑牢廉洁根基,借法治建设的创新探索赋能基层治理;在公益服务的暖心行动中传递社会温情,以青春脚步丈量责任担当。公管学院学子以实践为舟、以理想为帆,在文化传承中坚定初心使命,在基层服务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弱势群体关怀中彰显人文温度,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的青春风采。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红色铸魂、文化润心、法治护航、公益赋能”的立体化实践平台,引领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社会治理前沿、文化传承深处勇当先锋,以“自找苦吃”的奋进姿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审核人:李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