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学生对时代内涵、社会现状的了解,练就学生过硬本领,2020-2021学年寒假期间,心理学院组织开展“寻时代足迹,探人生航向”寒假社会实践活动,2019级、2020级全体本科生以及2018级部分本科生积极参与其中。
守护百年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2021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正式开始的一年。面对如此契机,心理学院学生李曌、郭雨晨和冯一翔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内容,根据就业这一民生热点问题,以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毕业就业观影响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李曌认为:“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如何树立当前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对促进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现状,他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干预制度,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精准化干预模式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本1901班学生齐思贤随机走访了社区,与当地居民一起探讨社区志愿服务意义,并提出:“在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迎来了十四五规划时期,社会治理与人民息息相关,社区管理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青春向党,时代向上。”此次社会实践为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提升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水平,贡献了青春“心”力量,担当起时代“心”使命。

寻找身边英雄,弘扬抗疫精神
为促进学生学习抗疫事迹,感悟使命担当,心理学院实践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各行业为抗击疫情及复工复产做出的贡献等社会问题。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理学院实践队“抗‘疫’小分队”通过线上询问的方式与选择就地过年的市民进行交流,并制作视频记录医护人员对抗击新冠疫情所做出的贡献。团队成员蒋婷在社会实践后颇有感触:“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抗疫事迹,深刻领悟了抗疫精神。这是为抗击疫情事业奉献自身力量的一次机会,使我感受到了国难之下普通人的正气与责任。”与此同时,“美好在身边”实践队通过线上调研,寻找身边的抗疫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体悟抗疫平凡英雄敢于担当的精神。另外,心理本1901班学生彭琪玉选择线下走访与调研的方式,在春节期间对社区医疗行业与信息通信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线下走访,了解其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情况,并得出结论:“后疫情时期,包括社区医疗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许多阻力,但是在从业人员的共同协作之下,依然实现了复工复产的平稳运行。”

扎根社会实践,展现青春风采
为落实山东省“青鸟计划”有关要求,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心理学院2019级和2020级本科生热烈响应、积极参与“青鸟计划”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心理学院学生立足社会争先创优,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现状。应心本1904班学生韩慧欣通过在电影院实习,改变了以往的就业观念。经过亲身实践,她感受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因此,大学生不能再简单地把社会实践作为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而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创业、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形成务实劳动作风的同时,更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为学生创造实干环境,树立实干导向,切实增强了学生对于建党百年以及十四五规划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为学院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厚植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