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力备战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学术科研能力,7月25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利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了线上“挑战杯”动员暨经验交流会。此次会议由2017级辅导员衣晓杰老师主持,特邀上一届“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获奖者地理与环境学院2016级毕业生侯雨蓉和2018级本科生张德阳、“挑战杯”省赛一等奖获得者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毕业生杨宇和2017级毕业生任剑英进行交流和经验分享,学院2020级本科生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等共计200余人参与交流会。

首先,侯雨蓉介绍了竞赛的大致参赛流程,并根据自身经验给出了“越早开始,越有胜算”的建议,在组队方面可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尽量做到不同类型的人才互补。在前期准备方面,最重要的是具有团体意识,打好扎实基础;通过调研获取数据,线上线下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式,同时注意丰富数据表现形式和格式。随后,侯雨蓉给出了关于PPT、海报、证明材料及论文发表方面的详细建议,她强调“与指导老师交流”是重中之重,在学术研究中不能懈怠,要端正态度,并且不断学习,为后续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接下来,侯雨蓉针对校赛、省赛、国赛的不同环节分别做出说明。最后,侯雨蓉展示了其小组上一届比赛的一些成果。

其次,张德阳重点介绍陈述答辩时一些注意事项,他首先强调海报的设计和对海报的讲解。关于PPT的设计,他提出两个要点:突出核心内容和多用图标,少用大段文字。随后,张德阳介绍了陈述答辩环节,分为两个程序:封闭展示环节和公开答辩环节。之后,张德阳作出了总结建议,给出了6个值得参加的依据,在参与“挑战杯”过程中,学术与学习相互带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会有更多的深造机会,收获情谊和回忆,并且丰富扩展眼界,挑战杯为自己提供较好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最后,张德阳给出了五个注意问题,他建议参加挑战杯要做长远打算,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找到自己喜欢并有学术造诣的老师,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立足于实践,学会有效地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交流,注重写好本子。张德阳以成长总结了竞赛,结束了分享。

然后,杨宇从历史学学生的角度来分享自己是如何看待挑战杯比赛的。杨宇首先介绍了“挑战杯”的赛事流程和时间,强调要坚持作品的核心,不能因为培训就轻易改变自己的核心要素,并且她展示了几组当时参赛的现场照片。随后,杨宇给出了三点注意事项:报销问题,PPT和海报的设计问题以及调研问题,她真切的话语中透露着给予师弟师妹们的鼓励以及自身谦虚真挚的品质。最后,杨宇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是心态,在面对众多优秀参赛者的竞争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专注于本子的细节,分清主次,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做出属于历史人自己的题目。其次是团结,虽然分歧不可避免,但是团结一心的结果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最后是沟通,要多与组员以及指导老师沟通,及时交流经验。

随后,任剑英从个人角度分享她参加“挑战杯”时的感想与收获,她首先介绍了参赛的原因,为了尽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参与这些比赛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史学素养。她以自己通过对家谱的研究整理工作,感受到了历史学深层的魅力。“挑战杯”项目丰富了她的生活,结识了优秀的老师和朋友,收获了许多人生财富,最后她希望师弟师妹多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这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今年“挑战杯”活动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最后,衣晓杰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此次交流会的效果,他指出确定选题是参与竞赛的关键一步,历届优秀参赛项目的共同点就是重视社会实用性、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及创新性很强;同时选题要遵循“贴近现实、以小见大、务实求真”三原则。他还强调组建结构合理团队的重要性,队友的选择要在个人能力上兼顾团队人员搭配。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使同学们对“挑战杯”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而且也激励同学们通过参与科创竞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审核人: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