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心理学院于长清湖校区文宗楼2-103教室举办“湖畔思享汇之人类社会认知的发生与发展”讲座,本次讲座诚邀心理学院讲师王协顺担任主讲,2019级、2020级和2021级部分本科生积极参与。

王协顺针对心理学研究现状,立足自身科研实践,指出人类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语言,即高级思维。随后,他从三个方面对人类社会认知的发生与发展进程进行阐述:一是在定义方面,王协顺对比较心理学的概念作出解释,并利用啄羊鹦鹉的例子印证了比较心理学是从动物本身出发的观点;二是在人类的心理理论能力方面,王协顺将人类婴儿与成年黑猩猩进行比对,对心理理论研究中常涉及的两类心理状态愿望和信念进行详尽描述;三是在人类的(超)亲社会能力方面,王协顺表示,与大猿类相比,人类社会会表现出超合作和援助行为,并强调了母婴联结可能是个体之间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提问环节中,听众就比较心理学及人类认知方面积极提出相关疑问,王协顺认真听取并耐心为其答疑解惑,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本次讲座的顺利举办,有助于学生从比较心理学的层面理解人类社会认知的发生与发展,激发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热情与兴趣,为学院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与学术学习一体化建设添砖加瓦。

王协顺,北大博士,现任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研究关注个体如何处理自我和他人的社会互动信息,在国内开创性地引入自我-他人控制的概念。从个体发展和信息加工视角,结合行为、眼动、脑电和行为遗传等多种手段,旨在揭示社会认知(心理理论、共情和观点采择等)的加工机制及其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目前已在国内期刊发表8篇论文,国际SCI/SSCI期刊发表5篇论文,担任SSCI期刊《Cognitive Development》杂志的审稿人。
审核人: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