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山东师范大学团委“青苗计划”号召,近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春风化雨润桃李”乡村青少年爱心支教团深入乡村基层,前往济南市历城区神武小学、厦门市翔安区逸夫小学及泰安第十九中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支教团以“1234”方针为指引,把握“乡村青少年教育爱心帮扶”一条主脉,开拓山东省和福建省两条路线,守住“沉浸式”教育阵地、“全方位”服务阵地和“多元化”宣传阵地三大阵地,打造国学课堂、乡土课堂、书香课堂、青年课堂四大板块,让教育火种埋入乡村青少年的心田,最终打造心灵课堂。
国学经典进校园,知礼明行伴成长
国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团队成员将国学教育带入课堂,从“圣贤之道”“经典之颂”“非遗之习”“礼仪之教”四个方面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国学之美,传承传统文化。团队成员结合《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文献记载,为孩子们带来一节别开生面的“孔子课堂”。在学习“孔子学琴”典故的过程中,孩子们探究了孔子的治学智慧;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深刻理解了“仁”的本质。在“非遗之习”模块中,团队成员选取民间手工艺剪纸进行详细介绍,从折法、画法到剪法,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窗花,一朵朵精巧的窗花在他们手中盛放开来。“国学”课堂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探索思政教育与传统艺能融合的新模式,旨在培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青少年,以传统国学点亮文化自信。

乡土文化进校园,纸飞机遥寄祝福
乡土认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是维系人们世代延续和谐共生的重要心灵托付。团队成员奔赴山东省和福建省的两所学校分别开展“纸飞机信箱”课堂,从气候、饮食等方面向孩子们介绍南北方各自的文化特色。两所学校的孩子互相写信,在信中写下自己成长的烦恼或者对彼此文化想要深入了解之处,遥隔两地的祝福在半个中国的距离和孩子们稚嫩的笔触中绵绵传递。在济南市阵地,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特色,从方言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四个方面对孩子们进行了齐鲁文化教育。从亲切朴实的济南方言,到济南惨案的历史启示,从奔腾不息、连绵古今的壮阔黄河,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孩子们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这片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将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济南文化深深埋入心底。

万卷书香进校园,阅读点亮童年梦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贯彻落实,“整本书阅读”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关注的热点。神武小学校委会联合支教团共同举办“师生阅读共成长,读书点亮童年梦”校园读书节活动,努力营造师生共读的良好读书氛围。校园读书节分为“经典美文整篇背诵”风采展、命题作文大赛等五个活动。在命题作文大赛中,各年级都涌现出了一批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的优秀作品。团队成员将优秀作品结集成册,并为优秀学生颁发“校园小作家”证书。在神武小学图书馆,团队成员对《窗边的小豆豆》和《小王子》进行了整本书串讲。团队成员将精讲与略讲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书籍的整体脉络。团队成员还高度重视孩子们的多感官阅读教育,开展“美段朗诵”“小剧场表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里感受文学的魅力,与书籍建立起“情感的桥梁”。

青年使命进校园,红色薪火代代传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为赓续红色血脉、传递时代精神,支教团带来“青年使命”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课程。在神武小学多功能厅,团队成员为孩子们播放革命影片《闪闪的红星》,并耐心而细致地教孩子们学唱《红星歌》。随后,团队成员将五四精神与冬奥会热点相结合,通过讲述冬奥会中涌现出的武大靖、徐梦桃等人物事迹,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团队成员通过“疫路同行”模块,引导孩子们认识病毒、敬畏生命、保护自己。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讲述了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引导他们学习最美“逆行者”身上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紧接着,孩子们也拿起手中的画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一款款满载美好祝愿的“口罩”,传递抗疫正能量。

心灵关怀进校园,杏坛勤耕满芬芳
为搭建青少年提升核心素养、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团队成员与神武小学的孩子们欢聚一堂,举办文艺汇报演出。舞蹈《祖国的花朵》跳出了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萨克斯演奏《孤勇者》表达了对平凡英雄的崇高敬意。最后,一首大合唱《红星歌》赞颂了五四爱国青年的一腔热血,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青春风采,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后,团队成员启程前往泰安第十九中学,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宣讲会,为高中生送来一份“心灵关怀”。团队成员针对拖延症、亲子关系、考试焦虑、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实施一对一、一对多的心理疏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将会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了加强对乡村青少年的帮扶工作,团队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并广泛发布,了解乡村青少年教育帮扶的现状及人们对支教的认识。在支教过程中,设计“桃李”印章等文创产品,分发给实践地的居民、孩子,为他们留下宝贵的纪念。团队成员对乡村学校教职工进行访谈,了解其工作性质和工作感想,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实地支教结束后,支教团还与各中小学进行对接,录制公益微课分享至学生群体中,并发放至公众平台,获得了热烈反响。

春风化雨润桃李,一片丹心育英才。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爱心支教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服务态度,通过打磨优质课堂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点对点”精准帮扶促进乡村青少年全面发展。师生共聚一堂,品悟中华文化,讴歌崭新时代,在继往开来中砥砺前行。

审核人:李金波
原文链接:http://www.wxy.sdnu.edu.cn/info/1043/7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