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社会实践】文学院尘萤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2-10-07 来源:文学院 浏览次数:

近日,文学院尘萤志愿服务队立足农业全产业链,以“定优势”“定问题”“定策略”“定推广”的“四定行动”作为行动方针,深入“蔬菜之乡”寿光开展调研、宣讲、劳动教育、对接帮扶多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总结推普先进经验,助力弥补现行短板,接续薪火“乡”传,谱写乡村“新”声。

372C8

寻源溯脉——探寻农业之“原色”

团队成员深入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片区蔬菜产业链条的相关主体,涵盖58家种植户、4家农资公司、4家合作社、2家育苗厂、1家科技公司,记录镜头下真实的农业产业,探索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落地转化新思路。

与此同时,队员们分别采访东张家村村委和东斟灌村村委。东张家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观强详细介绍了当地农业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东斟灌村村委引导队员们观看了斟灌村菜椒特色农业发展纪录片——《斟灌之路》,透过纪录片,队员们认识到斟灌之路是一条包含党员带头、土地流转、旧棚改造等长期系统、多方共建的求索路、复兴路。随后,青年干部李纪民向队员们讲述创新农村合作社、召开农技交流会、培植农业农村青春力量等工作经验;在此之后,队员又对彩椒种植进行考察。

3915F

为了解农业科技前沿,团队赴实地观摩第23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深入了解椰糠栽培、立体农业和水轮种植等农业“黑科技”,队员们在切身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同时,也积极思考前沿科技落地的可行之路。

661D8

通过调研,队员们认识到在蔬菜大棚农业转型过程中“旧棚改造”是基础,“党员带头”是关键,“科技赋能”是必由之路。践履垄亩,抚脉寻根,多方调研,追寻先进,尘萤团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更坚定的信心。

劳动教育——凝聚农业之“青色”

青年菜农往往具备对先进技术的接受度高、试验创新的积极性强等突出特点;但调查发现,青年力量的流失及其衍生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转型的痼疾;为聚焦青春后浪,志愿服务队决定从娃娃抓起,开展将学生群体与调研、宣讲、实践深度融合的系列活动。

为此,团队策划问卷调研,针对农业产业就业,围绕农事技能熟练度、农业从业意愿两大课题精心设问,发放并收集了涵盖小初高3个学段7所学校的405份调查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同学在农业科技了解程度、职业平等观等方面存在欠缺。

因此,团队合作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分别于寿光市洛城街道留吕初中和留吕小学开展了3场“我体验,我从事,我投身”主题课堂。涵盖“乡村振兴我来说”“培育职业平等观”等特色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带领学生沉浸式感知农业文化的魅力。同时,团队组织特色实践课程,先后组织学生赴校内实践基地和寿光润涵种苗销售中心等合作单位,亲身体验从种植到收获的“神奇之旅”,聆听科技人员讲述“种子故事”。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师范专业之长,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培养劳动精神、树立职业平等观,以青春之“叶绿”厚植乡村振兴之“花红”,以青春之韵律激扬时代之旋律。

步履不辍——染绘农业之“亮色”

尘萤团队成功于东张家村举办电影宣讲会,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根腐、线虫、病毒、盐渍化防治知识。为巩固实践成果,团队在共青团寿光市委、寿光市洛城街道党委的支持下,依托东张家村组织成立尘萤志愿服务基地。紧接着,团队于洛城街道留吕初中成功举办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共青团寿光市委员会副书记张洋等嘉宾应邀出席,山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赵巍,文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李金波,文学院2021级辅导员李佳静为团队寄语,寿光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

6E607

实践基地邀请学校、企业与村委四方合作共建,下沉农业科技推广“前沿阵地”,推进农业特色主题劳动教育“试点上新”,实现项目常态化运营。尘萤志愿服务平台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成为种植户问题的“反应台”、村委解决问题的“工作台”、企业与农村的“联系台”以及学校学生的“实践台”。

34B5E

“以青春之礼,襄农业之盛”,尘萤志愿服务队在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性探本溯源,追寻常青之路,发现寿光农业之优,解决寿光农业之疾,秉持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精神。同时,本次社会实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尘尘微萤,亦聚星繁,以青春之彩染绘农业之新卷。

审核人:李金波

原文链接:http://www.wxy.sdnu.edu.cn/info/1043/7737.htm

Baidu
map